bird.makeup

从组织能力和军事科技这两个角度比较,产业链阵营如今的实力已经远超伤害链阵营,欧美发达国家若真全力以赴,俄罗斯、中共、朝鲜等伤害链阵营主力并无一战之力。 阻止产业链阵营取得一场痛快淋漓军事胜利的,是在与伤害链共存的漫长岁月里养成的政治传统。 是能用冷战击败对手就不打热战。 是能不改变现状就不改变现状。 产业链阵营的这种倾向,和以与中、俄等国建立经贸关系的形式体现的阵营扩张冲动一样,背后是有利益支撑的。 这利益在于,产业链阵营希望保存已经渗透到伤害链国家内部的产业链成分,希望已经被联结到全球产业链中的那些链环不必被血淋淋的拔出、斩断。 具体一点说,就是不希望已经构建好的经贸往来被突然中断,不希望已经成型的生产合作关系,已经建好的工厂,已经付了定金的交易,因政治风险的最终爆发而只能计为“亏损”。 欧美国家面对俄罗斯、中共的步步进逼,在相当长时间内表现得“绥靖”,并不是因为“打不赢你”,而是因为投鼠忌器,舍不得已经在你身上花过的钱,下过的注。 在构建和维护产业链秩序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和许多技术诀窍的欧美国家实际上不缺协助伤害链国家的异议者推动社会转型、构建新秩序的能力。 而一旦协助过去的伤害链国家完成了社会转型,成功构建了新秩序,欧美国家“舍不得”的那些利益,投过的资,建过的厂,就都不会再成为损失。 产业链阵营如今的迟疑,并不是基于实力对比、利益考量的迟疑,而是对“打破惯例”的迟疑。 是对由民主国家来主动促成现状改变,促成现存国家的消亡,以实现阵营扩张这件事的迟疑。 因为一旦此事发生,形成了新的“惯例”,阵营的对立就会清晰化,而全球所有名为“传统国家”实为伤害链国家的政治实体,将“人人自危”,将感受到转型为现代文明国家的巨大压力,并因此在政治上作出反弹。 欧美民主国家作为“地球村”里首先进入文明2.0模式的国家,长期以来是习惯了“少数派”地位的。即使这些发达国家的国力更强,在经济体量和军事实力上具备明显优势,但在人口上,在国家数量上,它们一直是“少数”。 它们习惯了尊重多数。 而产业链阵营又因为自身的价值观,倾向于专注生产、维护生产秩序,对战争,对伤害,对消耗士兵的生命,有天然的厌恶。 所以面对伤害链国家,欧美是打得赢也不想打。 除非不得不打。 但从二战结束以来,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今天的阵营力量对比,和几十年前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在漫长的“少数派”生涯中养成的思维惯性,在漫长的与伤害链共存中形成的政治传统,已经迎来了改变的契机。 “不寻求改变现状”曾是欧美列强的主流策略,但这一切即将改变。 即将在俄罗斯、中共帝国的步步进逼下改变。 面对中俄促成的变局,欧美不得不积极应对。 虽然在明面上,欧洲各国并没有积极促成俄罗斯政权更替,但在暗中这当然是重要的工作目标。 这个时候不这样做才是不合理的。 对中共帝国,同样如此。 面对积极活动,试图影响美国大选,试图威胁欧洲安全的伤害链政权,欧美不可能只作被动防御。 只是,反击不可能现在就以官方通告的形式公诸于世而已。 而常识和逻辑告诉我们,对伤害链政权最有力的反击,最终极的反击,就是促成伤害链国家的政权更替,就是扶持这些国家的异议分子最终完成文明转型,在这些国家成功构建起以产业链逻辑为主导的社会秩序,将之打造成现代文明国家。 是象改造日本一样改造曾经的伤害链国家,而且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改造需要比当年的日本更彻底。 中共帝国,即将因自身秩序生产能力的衰退、消亡,而走向崩溃。 欧美列强则已经基于维护自身安全和维护全球生产秩序的理由,在准备向中华沦陷区输入秩序。 欧洲是不可能长期容忍普京这种人,由普京统治的俄罗斯这种国家的存在的。欧美现在还没有全力以赴重锤出击的唯一理由,就是普京虽然又是发动侵略战争又是发出核威慑,却由于俄国军队在战争过程中表现出的腐败无能,始终没能让欧洲感受到自身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 是流氓虽然流氓,却弱得让强者没好意思全力反击将之消灭。 但这个含糊暧昧的时期总会过去。 欧美不好意思主动提高战争手段的残酷性,而俄罗斯也没有能力扩大战争范围的暧昧局面不可能长期持续。 俄乌战争最后当然只能以乌克兰的胜利为结局。 而产业链阵营也会由乌克兰的加入,由乌克兰战后的恢复性建设中受益。 以及,由战后俄罗斯——诸罗斯的建设中受益。 同样的,中美对抗,也只能以美国的胜利为结局。美国经济则会因参与中华沦陷区的恢复性建设而受益。 这些都是顺理成章,稍有逻辑思考能力的人就能想明白、看清楚的未来。 没有什么政治传统是永世不变的。 当上述事情按步就班地发生,“地球村”里的惯例也就会为之一变。产业链阵营对扩张会更主动,对促成传统伤害链国家完成转型,将生产力低下的国家改造成充满活力的新兴国家,将荒地改造成良田并借此获利的意愿会更强。 而在诸罗斯、中华沦陷区的改造重建中摸索出经验、总结出套路的建设者们,则会在促成全球文明转型的事业中发光发热。
See Tweet

Service load: Currently crawling 1455 users per hour
Source Code Support us on Patre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