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中国名校关系户走后门跟捐款读美国名校混为一谈,以此来粉饰中国的特权阶级:把事情说成是哪里都一样,就好像中国就不存在特权阶级了。这种认知错乱跟神经错乱没有本质区别。 1. 美国名校有公开的捐献规则,但并不是捐献一定就能上名校,而且并不是每所名校都接受捐献入读。同样是捐献,美国不同名校录取率仍然不同。根据胡润百富的说法,有人给哈佛大学捐了1500万仍然没有入读,甚至哈佛前校董的儿子也没有因为捐献被录取。捐献对进入美国名校有一定帮助,但最关键的是由于捐献流程公开透明,学校审查机关仍会根据申请人的综合条件来判断是否录取。 美国私立名校主要依靠校友基金来运转,比如哈佛大学2024年校友捐赠基金达到532亿美元,而被特朗普上台冻结的政府拨款也就22亿美元,而且还是多年分期拨款。哈佛大学如果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停止接受校友基金和捐献,学校立马就会倒闭。 公开接受校友捐赠,包括捐献入读哈佛,是哈佛大学的生存策略,这些钱不是进了学校高层的私人腰包,而是用来投资学校设施建设、用奖学金来回报学生以及提供大量丰厚的科研基金,包括教职员工的日常开销等等。 中国人想当然把捐款读名校想象成关系户走后门,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想象。 2. 中国的名校清一色是公立大学,学校所有开销主要依赖国家财政拨款。比如2024年清华大学预算高达385.7亿元(浙大328.81亿元,上海交大281.58亿元),这笔钱就是财政部拨款。同一年,清华接受校友捐献总额才1.92亿元,也就是说,清华基本不可能主要依靠校友捐献存活下来。 其次,从2016年上海交大爆出的特别招生丑闻来看,其特招对象都是关系户,尤其是有政治背景的关系户。这些人通常不会向大学公开捐献,而是向相关大学高层管理人员行贿,也就是说这些钱没有进大学公开账目,而是进了受贿校方领导层私人腰包。甚至这些人根本就不需要行贿,向学校打声招呼就是录取其子女(或子孙)的理由。也就是说,这种行为不仅破坏公平合法原则,学校也没有从中受益。这不是特权是什么?这种特权是有钱也解决不了的事情,不仅需要有政治背景,还要有相当高的政治背景和人脉关系,不是说你在某县当个科长就想当然把儿子弄进北大。这些全部在暗箱操作中。 请问这样的情况,怎么可能把中国跟美国混为一谈? https://bird.makeup/@22homopoliticus/1918044154124484789
See Tw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