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家暴者承认了“肢体冲突”,有些男的跳出来讲故事:“您猜怎么着,有一个女的展示自己的伤痕说被家暴,结果我看见男的身上也有抓痕。” 别怀疑,他充满了恶意。 首先,家暴的核心是支配和控制,而不是“谁受伤”。 在家暴关系中,施暴者是利用力量、心理操控、经济控制、社交隔离等方式,让受害者陷入恐惧和无力反抗的状态。 施暴者依仗的不是单次的暴力行为,而是对受害者的长期控制——让她无法逃离,让她自我怀疑,让她陷入绝望。 家暴的恐怖之处也不在于某一场冲突,而在于它是一种系统性的折磨,一次次削弱受害者的抵抗能力,最终让她无力反抗、无处可去。 所以,单纯强调“男的也被抓了”,是刻意忽视暴力的本质。 施暴者即使受伤,也不会改变他仍然是那个拥有主导权的一方。 其次,反抗的伤痕并不意味着“双方都有责任”。 如果受害者面临威胁,她在痛苦挣扎、试图保护自己的过程中,会出现反抗性的抓挠、推搡等,但这和家暴的本质完全不同,也并不会改变袭击者的身份。 同样,在长期被暴力威胁的环境下,受害者的反击并不意味着双方都是施暴者,而是她在极端情况下的生存本能。 最后,这种论调实际上是在为施暴者减轻责任。 家暴案件中的施暴者,往往会试图制造“对等冲突”的假象,让外界误以为是夫妻吵架或互相动手。 而那些拿着“他也有抓痕”说事的人,实际上就是在为家暴者提供话术,转移焦点,让舆论从“他为什么施暴”变成“她是不是也动了手”,从而削弱对家暴的关注。 归根结底,家暴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打架,而是权力的不对等。 同理,那些试图用“女性会用情绪暴力老公”来混淆家暴概念的言论,也是不成立的。 家暴的核心,从来不是谁的情绪更激动、谁发脾气的次数更多,而是谁拥有更大的权力,谁能够对另一方造成实际伤害,并让对方无法逃离。 情绪激烈的表达,哪怕带有攻击性,也和家暴不是一回事。 夫妻争吵、彼此伤害、情绪失控,这些在任何亲密关系中都可能发生,但它们并不构成家暴。 真正的家暴,是一方通过暴力(身体上&心理上)剥夺另一方的自由和安全感,使其无法反抗、无法离开。 更重要的是,很多受害者的“情绪激动”或“态度恶劣”,恰恰是因为她们长期在不平等的关系中被压迫、剥夺权力后的应激反应。 当一个人被长期控制、孤立、羞辱、经济剥削,她的愤怒、崩溃、甚至激烈的反应,是绝望和无力感的体现,而不是“施暴”。 这和家暴的本质——持续的控制和支配——完全不同。 因此,当人们试图用“女性会情绪暴力”“他也被抓了”来对冲家暴问题时,他们的目的只是想让施暴者的恶行看起来没那么严重。 但现实是,家暴的本质并不是“大家都有错”,而是一方处于权力优势,另一方处于被支配的位置。 当我们讨论家暴,重点应该是谁在掌控、谁在压迫,而不是谁在情绪上表达得更激烈,谁的胳膊上也有伤。 把视角从“谁受伤”转向“谁在控制”,才能看清家暴的本质。
See Tweet